日军第11军参战部队为第3,第13,第39师团,独立混成第17旅团主力和野沟支队(由第58师团派出),野地支队(由第39步兵旅团派出),小柴支队(由第40师团派出),户田支队(由第40师团派出),针谷支队(由第34师团派出)和军直辖部队,共约10万人。另有飞行第44战队(后增派第25,第90,第33战队)配合作战。
日本防卫厅战史室编纂:《日本军国主义侵华资料长编——(日本大本营陆军部)摘译》(中)第41,47页,第744页
长期以来,国内网络将1943年鄂西会战赞誉为“大捷”;特别是石牌保卫战,更称“有西方军事家誉之为东方斯大林格勒保卫战”“东方莫斯科保卫战“;还有“二战史上规模最大的、最惨烈的拼刺刀战斗”。
作战计划为四期:第一期,以第3师团,独立混成第17旅团,小柴,户田,针谷支队,于5月5日至11日,歼灭安乡,南县国军。第二期,以第3,第13师团和野沟支队,于5月12日至18日南北夹击枝江,公安间的国军。第三期,第。
此次会战,日本第11军一改以往分进合击老战术,采用“逐次蚕食”的全新作战方针;分别对南县,安乡,公安,枝江和宜昌以西等3个地区依次实施3次包围攻势。这就形成了在3个不同时间和3个不同空间的形成局部优势,利用有限精锐兵力实施钳形攻势,以各个击破方式逐次歼灭国军在鄂西主力;这一新战术,打了国军措手不及;是其基本掌握整个会战主动权的重要原因。
1942年6月,日本联合舰队在中途岛海战中惨败;太平洋战局由此逆转,美军掌握主动权;全线转入反攻。日军船舶损失严重,连中国战场内河航运船舶也越来越少。1943年4月,日军第11军为进一步控制长江上游交通,打击鄂西国军第6战区主力,同时威胁四川大后方,以夺占洞庭湖主要产粮区,发动了鄂西战役(日本战史称为“江南歼灭战”)。